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捨離五欲,修心聖道」:是總結度眾生的方法,將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開發啟導一切眾生,令其覺知生死的苦惱,及明白在生死中浮沉輪轉是由於五欲為因,能夠捨離五欲,生死苦因自然息滅,所以《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眾生貪著五欲,以為最寶貴,佛陀告訴我們五欲等於刀口上的蜜糖,貪著五欲而造業(付諸行動),有業就召感生死苦。所以,告諸眾生若要覺悟生死苦痛,就要斷離生死苦的因,所以教我們要「修心聖道」。心有真心、妄心、肉團心,究竟心在那裡?佛陀告訴我們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真心是無形無相遍一切處的。終日胡思亂想的心是妄想心,妄心如猿猴野馬蹦跳奔馳無時暫止,心猿意馬胡作非為令心散亂,所以佛陀教我們修心,修攝妄心就是去除惡念染污,如臉上污垢要擦掉它,時時觀察心所在何方,在思善或思惡?
佛法言,人的心念有十一個善心所:
(一).信─信實事實理,信佛法僧三寶功德,信善惡因果。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 養一切諸善根」,對佛教有堅強信仰則能生出一切善法。
(二).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就是勤勉的意思;即勤修一切善法,勤斷一切惡法。
(三).慚─慚恥,自覺知識學問不如人而感慚恥,如不發奮努力,則對不住自己。
(四).愧─抱愧,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損害他人,怕對他人不住;倘若做錯了事能自覺抱愧,則能改過為善。
(五).無貪─不慳貪,對五欲無所貪著愛戀。
(六).無瞋─不瞋恚發怒,遇不順境界能慈心忍受。
(七).無癡─不愚癡,能以智慧辨別善惡是非,明白事理而無錯誤;一切善法,由無貪、無瞋、 無癡三善根而生。
(八).輕安─即心中輕快安樂,能除貪瞋癡等粗重煩惱,內心便可得輕快安樂。
(九).不放逸─不放蕩縱逸、任性胡為,能依不貪、不瞋、不癡三善根為體,防惡修善。
(十).行捨─行是修行,捨是捨棄,即修行人應捨棄我相和法相,也即行一步捨一步的修善。
(十一).不害─不損害人家名譽、生命、財產、能慈心容忍愛護一切眾生。
人的心念也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
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十二個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以上煩惱心所曾於第九十一及九十二期詳細解釋),另有八個大煩惱心所︰「昏沈(心思糊塗)、掉舉(心思浮動)、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懶散無進取心)、放逸(任性妄為)、失念 (失去正念)、散亂(心不專一)、不正知(知見不正)」。
佛法對善的定義是對自己思想行為有益的,對他人也是有益的,現今是好的,將來也是好的,才能算是純善,為一切佛教徒所需要學習。惡心所要清除去掉,修飾改善,猶如女士們塗脂抹粉,化妝修飾美化顏容,除去惡心後還要充滿善良的心念叫做「修心」,令眾生改變習氣去除五欲,然後以充滿善良的心所去修學聖道,修學聖人所行之道,學習聖人改惡向善、持戒修定、智慧慈悲、發願再來。(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