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116期


本期話題

愍生法師開示錄

佛經故事

禪語

法語精選

律儀篇

養身湯水素食篇

佛學問答

法音轉播站

遇境逢緣

讀者園地

小蜂百寶箱

回慧燈

回佛教愍生講堂

 

律儀篇:菩薩發心


演慈

上期簡單介紹了甚麼是「菩薩」,現在再來說說菩薩的發心。用佛教的詞彙來說,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作為修行目標是形容菩薩發心最適當的寫照。上求佛道是自利,但未究竟,如果說一百分是究竟,那麼既然未夠一百分,當然還有進步的空間,所以要繼續進修,高山仰止以成佛為目的,不斷求進步。菩薩以斷除煩惱增長智慧作修行進步的準則,煩惱斷了,智慧便顯露。我們普通人,求上進只是求升職,求加薪,菩薩上進是求提升自己的智慧福德,有智慧福德能力自然提升,能力大了便更有力量利益眾生,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修行人不可分開的菩薩行願。因為要成佛所以菩薩要度眾生,然後才可以成佛,亦因為要度眾生,所以要成佛,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看起來是兩件事,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菩薩上求佛道,既可以斷除煩惱,提升智慧,照亮自己,覺悟宇宙人生與自性真理;從迷誤中覺醒的菩薩,最了解尚在迷途中眾生的苦惱,既然自己覺悟了,當立志教化眾生,令眾生都能如自己般轉迷覺悟,這就是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宏願。

自利利他

自利是於自己有利益,利他是於他人有利益 ,兩者好像互不相干,事實上,兩者是不能夠完全分開的;能夠幫助他人、教化他人,其實是為自己修福,在助人中成就力量是自利,有力量度眾生是利他,兩者是一體的兩面。菩薩有一個廣闊的心胸,以眾生為前提,所以佛教有一句說話形容這樣的發心,「自未得道,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即是說,自己尚未得道、並未修行圓滿,但願意花時間與心力先去幫助別人、度化別人,這是菩薩的發心。大小乘行者發心的分別也在於此,小乘行者的志願是希望先度自己,當自己成功了或修行成就到差不多圓滿了,才去度人;大乘菩薩的發心是一方面要自度,一方面要度人,兩者是同步進行的,其間,就算自己有損失都在所不惜。所謂損失是指因為參與度眾生的事務,可能令自己用功的時間少了,甚至有所損耗都不計較,這便是菩薩的發心。當然這不應是懈怠懶惰的託辭,如果說自己因為要幫人所以恆常的修持課業都不做了,這便是託辭。有些人擔心如果自己常要度人,便沒有時間修行,這是凡夫的心態,他執著自利利他之中的平衡,認為既要利益眾生但也要對得住自己啊,這是凡夫的分別心。那麼菩薩會不會這樣呢? 那便要看是一個甚麼階位的菩薩了!凡夫菩薩是初發心的菩薩,很希望做菩薩,但又未能如真正菩薩那麼偉大,因為有我執,有時考慮到自己,偉大不來。那怎麼辦?慢慢學習,將大我提升起來,將我執縮小,從這入手學著做縱然是慢,但畢竟已走出了第一步,這階段的菩薩是矛盾的,既想利他又要自利,但不要少看他們,這是每一個凡夫菩薩都要經歷的階段。菩薩修行要從持戒中修,在持戒之中也要利益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是菩薩修行的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最終成佛的果,也就是「菩薩」修行歷程的寫照!

在家菩薩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