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第103期

本期話題

愍生法師開示錄

佛經故事

禪語

法語精選

淺談中國佛教史

養生湯水素食篇

佛學問答

法音轉播站

遇境逢緣

讀者園地

小蜂百寶箱

回慧燈

回佛教愍生講堂

 

 
   
 

 

 

 

 

 

 

 
 

小蜂百寶箱:三里路的虛假歡喜

有一個國家土地非常的貧瘠,尤其是氣候乾燥,缺乏充沛的水源,全國老百姓賴以為生的活水是深山中的一口潭泉。每天早上,可以看到許多的人民提著桶子、拿著瓶子,絡繹不絕地來汲水,解除一家的乾渴。

老百姓除了要為自己的家庭提水之外,並且要輪流為遠在皇宮里的國王以及他龐大的眷屬、侍衛、僕從,運送每日的用水。

從華麗的皇宮到水源的地方,不僅路程遙遠,走一回就需要五里路,來回十里路,少說也要幾小時;並且路面崎嶇難行,老百姓挑著沈甸甸的水,一路顛簸到皇宮,水已經灑掉了半桶,又要額外多走幾趟,倍加辛苦。

老百姓雖然苦不堪言,但是迫于國王的淫威,不敢不服從勞役,而心中的怨忿已至四海沸騰的地步。國中的官員深怕因為用水而釀成不可收拾的民變,於是把老百姓的怨聲反應給國王知道,國王便把人民召集到皇宮來,瞭解百姓們真正的想法。

「你們每日挑水覺得很辛苦嗎?」「報告國王!我們每天要走到深山里挑汲清涼的泉水,路面坎坷不平,實在非常的不方便。」一個長相忠厚的莊稼漢子,沙啞著嗓音代表大眾報告。

「從我們的村莊到水潭,要走上五里路,路程實在太遠了,而且又沒有代步的工具,肩上挑負著沉重的水,每天來回幾趟,走個數十里,把壯丁的腰給走僂曲了,頭髮也給走斑白了。」一個白鬍子老爹語重心長地說。

國王聽到大家七嘴八舌的高談闊論,憂心忡忡地說:「你們大家辛苦了!可是我們不能不挑水呀!沒有了甘霖般的清水,大家將會乾渴而死。我們一齊來想想辦法,看看誰有良策解決我們的困難。」

「我們可以建造一輛水車,用人畜的力量來拖拉車子,既省力氣,又可增加水的運輸量。」一位長者提出睿智的建議。

「這個意見雖然很好,但是仍然沒有解決路途遙遠的痛苦問題。」國王不置可否。

「我們可以連接一條水管,把深山的潭水一氣呵成連接到我們居住的村落,不就一勞永逸、永絕憂慮了嗎?」一個青年異想天開地語驚四座。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競相發表自己的高見,但是仍然無法決定最妥善的辦法。正在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的時候,有一個一臉樸拙的青年從座中慢條斯理地站起來說:「我認為只要把五里路標改稱為三里路標,路途縮短了,不就根本解決路程遙遠的問題了嗎?」

「好極了!這個辦法太好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必行走五里路,只要走三里路就可以挑到水了。」全城的老百姓雀躍奔告五里路改為三里路的喜訊。

佛教有四依法: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識;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義不依語。有時我們太著意於表相的語言文字,反而忽視了事相的內涵真諦,比如譬喻中的五里路改三里路,改變的只是虛假的名稱,對於事情的實際情況並沒有增益,而這種掩耳盜鈴的愚癡行徑,有時反而讓我們昧於真相。

取材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