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第103期

本期話題

愍生法師開示錄

佛經故事

禪語

法語精選

淺談中國佛教史

養生湯水素食篇

佛學問答

法音轉播站

遇境逢緣

讀者園地

小蜂百寶箱

回慧燈

回佛教愍生講堂

 

 
   
 

 

 

 

 

 

 

 
 

遇境逢緣:共業

如藏

不曉得從那時開始,隨父母出席親友聚會的小孩,抵達時總是目無表情的手持各類新穎的電子產品,繼續玩他的遊戲。部分會以敷衍的態度回應父母的要求向在場的長輩打招呼,更多的是到達後即一聲不響坐在一角,把弄手上的電子產品。在場的長輩基於對客人的禮貌,總會以小孩的長相、健康及學業……等作話題與其家長寒暄,而父母流於口頭上薄責小孩的同時,更多的是用心於為小孩辯解開脫,而小孩一直置身事外,不作任何反應。在主人家禮貌的附和後,話題焦點重新返回成人的世界。沒有指正、堅持或教導,大家都知道當下的執著是徒勞無功的,只會令氣氛更尷尬。漸漸發展下來大家習以為常,出席活動宴會的小孩,抵達後即坐於一角自行活動,而在場成人亦識趣的不提不問,只與成人寒暄。

現時香港社會及教育,一切以效益為出發點,側重學業成績,一般家長都希望子女能有好的學業成績,擠身名校以利將來考上理想的大學科系,踏足社會時能找到一份高薪厚祿的工作。所以,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往往只是專心讀書,但求得到高分數,成長期間一切的起居及自我照顧,自有父母或傭人處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的疑難自有父母為其解決,就連教育局善意提倡一生一體藝,以培養及提升孩子們體魄及藝術素養的運動及興趣培養,都被扭曲為升學的一個參考因素,因此亦成為家長對子女重點培訓的項目,卻忽略了孩子個人的差異及興趣。家長要求子女將全部時間及精力,專注於學業及體藝成績上,而其他人格的發展往往被忽略。由於過去所重視的謙恭忍讓、敬老扶幼乃至成全大我的精神與學術表現及升學沒有必然關係,以致不為家長及小孩所重視,更甚的認為此等觀念往往會導致個人的不便或損失,慢慢的在新生代中,已很難找到這種過去普遍存在的道德價值了。

成人對小孩行為的要求及塑造,奠基於自己的價值觀,若認為德育是生活與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會在小孩成長的階段作出種種的灌輸及教導,更重要的是會以身作則,以言教及身教帶領孩子於成長階段,走在正確的道路。社會風氣及觀念是在特定時空,因應各種內外條件及因素而構成,亦是個人與環境互動而產生的行為業力,時至今日,已不能亦不應單對家長或年輕一代作指責,這是一個共業的果報,面對此等環境,不同階層或角色的每一個體,不應只看事情的表象及個人的利益,單方面的去盲目爭取、批評或抗拒。要明白問題的癥結,不要過度的追求,每個人若能退一步反觀自己,隨順因緣安分守紀,自能將風氣康扶,營造出一個和諧安樂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