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藏
跟據市場調查,近年香港人的快樂指數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無論是那一階層的人大都感到不愉快,政府感到施政越來越舉步為艱;老闆感到生意越來越難維持;打工仔感到工作壓力越來越重、付出與收入越來越不對稱;學生感到被壓得透不過氣;家庭主婦感到持家越來越困難、子女越來越難管教……。每個人生活上都有著多個角色,不同角色都承受或多或少的壓力,累積成一腦子的不快,變成容易挑剔、指責別人的錯失,藉此宣洩自己的怨氣。由這惡性循環形成社會上負面的氣氛,對不遂其意願的人或事都大力反對,寸步不讓,這氛圍將社會撕裂,形成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文化;沒有了忍讓包容,因為這會被視為懦弱的表現,任何事都要一蹴即就,莫視了時間是否合適、條件是否配合等客觀因素。
任何事情的發生均有其前因後果,不會一下子的壞起來,亦不會馬上變好,總會隨環境及其他因素逐點改變。抱怨、硬拚都不能馬上改變現況。「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凡夫眾生隨波逐流,為外間世俗物欲所牽引,因惑造業而受輪回之苦。於順境時樂極忘形,貪戀眼前的色聲五味;於逆境中心存怨懟,想方設法去逃避苦果,殊不知脫困之鑰匙就在當下自已手中。若能明白導致困難的原因,接受、面對現實,盡力做好本份,廣結善緣、培福種福。定能慢慢步出困境,找到出路。當中最重要的是心態的改變,由於明白前因,自然能接受現果,凡事從好處看,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逆境,不抱半點怨氣,以正能量取代負面想法,社會及個人自然能轉趨祥和。
昔日世尊在世間示現成佛,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同時以這些道理教化眾生,為的就是指導眾生按照佛法的道理生活,從而讓煩惱得到解脫。師父主辦佛學初階班就是為接引大眾踏入解脫之門的第一步,在佛學班上與學員傾談時,經常會問他們因何而來?亦會問及他們學佛的目的?很大部分的答案是因為在不同情況上遇到困難,很希望從學佛中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在佛學班上課前的「學佛導航」時間上,與學員分享學佛的經驗、修行的方法時,教導學員如何將聽到的道理融入生活,改善自己的行為,從根本上改善心中及身邊的種種煩惱。當課程完結前總會問學員,學佛修行後生活是否較前愉快?答案若「是」的話,表示他走對了修行之路,因為學佛為他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令他變得積極愉快。答案是「否」的話,可能是修行方法有所偏差或不足,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心念及修行途徑,盡快找出正確的方法。
現實生活亦然,試問一下自己是否比以前快樂,若否的話,應嘗試查找問題所在,隨順因緣接受環境、時勢及人際關係的改變。不要緊執過去的人、事及處理方法。跟隨佛法的教化,改變自己迎難而上,方能在急劇轉變的大時代中,活得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