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第107期

本期話題

愍生法師開示錄

佛經故事

禪語

法語精選

淺談中國佛教史

養生湯水素食篇

佛學問答

法音轉播站

a

遇境逢緣

讀者園地

小蜂百寶箱

回慧燈

回佛教愍生講堂

 

 
   
 

 

 

 

 

 

 

 
 

遇境逢緣:牽連

如藏

八天的水陸法會轉眼就完結了,繼殊勝莊嚴的送聖儀式後,兩百多位法師,隨著全場五千多信眾念誦觀音聖號聲中徐徐登上台上。盈眶熱淚緩緩流下,一方面是被莊嚴的情景所感動,更大的原因是慨嘆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具足,未能成為當中的一分子。

學佛初期曾往台灣短期出家,剛抵道場即感到非常熟識親切,那種感覺如遊子歸家,剎那間即萌留下來的念頭,而這念頭縈繞心頭終日不散。直至深宵心中有了一個決定:不回港了,就將此處作為日後的家吧!才在矇矓中入睡。翌日早齋的大半小時,腦中不斷浮現女兒的影像,如按著錄影機的快速返回鍵,由女兒出生、成長、乃至當時十多歲的情況,一幕幕的呈現眼前;當時的情景不是一種回憶,而是像看電影一幕幕清晰而快速的出現。身體端正的坐著進餐、聽師父的開示,心被眼前女兒的成長片段所牽動,眼淚不能自已的不斷流下來。沒有激動的情緒,但淚水就像未關好的水龍頭一樣。這情況在持續三天後影像轉為年邁的母親,思緒開始加入了世俗的事務;如校內剛推行的計劃,若我不回去將由誰人去推展?還想起在港諸般待解決的事務,到最後竟想到如留下來,就要過每天早起及吃這裡食物的生活。念頭至此已知道自己凡情未了,不是留下來的時候,此念一出情緒馬上平靜下來。完成那次短期出家後返港,重返紅麈一晃亦已十五載了。

不止一次被問到割愛辭親是否不孝不義的決定?其實在生命的洪流裡,有情眾生浮沉於六道輪回中,當下所處的境況均各有因果,同一的決擇不代表有同一的結果,端視各人過往的業力。而歷代高僧及歷史人物亦不乏被凡情緊縛下,毅然出家或捨棄性命的例子。

民初四大高僧之一的倓虛法師,於出家前身逢亂世,以行醫養活妻兒,四十三歲之年萌出家之念,曾想及若自己一旦出家,妻子會因失去依靠而被迫改嫁,而兒子會流落街頭以丐討為生。後想及各人自有因果,最後不辭而別,成就復興東北佛教,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的畢世奇功。法師亦於逃避戰亂南下時,在香港弘法精舍中設立了「華南佛學院」,為佛法於香港的延續,奠下一重要的基石。而法師出家前的妻子亦被他度化皈依念佛,第四個兒子王維翰也發心出家,就是後來在北京極樂寺任住持的大光法師。 清未年青革命參與者林覺民,於廣州起義前,寫了一封信「與妻訣別書」,表白了拋妻棄子,參加革命,就是要把家庭之愛化昇為愛國家、愛同胞的民族之愛。後革命失敗被捕從容就義,死時二十五歲。

成就大事,無論是入世、出世的事,都要有所付出或犧牲,這犧牲包括自身及身邊親屬伴侶的付出。愛不深不生娑婆,就是這番牽連,令我們於世間重聚。因緣具足者能得遇正法,藉出家的因緣,度己度人。未能跳出世間恩愛牽連者,亦應把握當下,多聞正法,積極修行,為自己種下出世之因。「夙世已修須發習,今身初學可為因。」這偈語正道出娑婆眾生遇境逢緣,抉擇及結果迥然不同的原因。無論是夙世已修或今身初學,我們都應努力精進,不枉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