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遇境逢緣:尋覓 剛接到一位老朋友的電話,查詢講堂何時會舉辦皈依儀式,並表示希望能於屆時皈依受戒。與這位朋友相識近四十載,當年我仍在球場追逐皮球、仍為強差人意的考試成績煩惱前路時,他已在不同的領域內思考、追尋人生的意義。高中後大家各奔前程,我負笈台灣,他則留港升學。畢業後不同的職業範疇,不同的興趣,令大家再沒有交匯點。多年來各自成家立室,於職場打拚的情況,亦只是展轉於朋友圈子間知悉。數年前再重遇於能仁書院的佛學課堂,他正修讀中山大學佛學博士班課程,而我則對該課堂有興趣,剛巧有時間而前往旁聽。交談間他表示經多年的尋覓,終於找到心靈的皈依處,近年於佛學上鑽研頗有心得,問及他以何法門作修持,跟隨何位法師及到那一道場共修,他表示一直只是在家參讀各種佛學書籍及靜坐,並未有跟隨法師學佛。朋友經常多年在深奧的「佛學」知識的追尋後,終於實地回歸到「學佛」的皈依點,皈依是歸投依靠。心有所靠,依教奉行才能得著佛法的效用。 在講堂多年,不時會接觸到一些資深的信眾,部分在港九各大道場尋覓,尋找他們心中理想的師父,值得他皈依的師父,以至現今仍在佛教門檻外徘徊,仍未有皈依。部分是在找尋認為合適自己程度的佛法,殊不知佛法浩如大海,每人根器各有不同,重要的是對佛教基本概念的認識;及如何將道理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就如萬丈高樓從地起的道理一樣,若基礎沒有打好,接觸佛法一段時間後,感到再沒有進步,但又不屑從新學習基本的道理,總認為是道場或法師所講不適合自己,而不斷的浪費時間及精神在尋覓。 學佛其中一個目的是要解決煩惱,而解決煩惱的方式各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同程度的人,接觸不同程度的佛法。程度雖有高低,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透過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煩惱,讓眾生離苦得樂。而所有的道理亦只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各種修持法門的根據。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慈悲的開出八萬四千法門,以應不同眾生的需要,在佛法中沒有解決不了的煩惱,每一法門都是最殊勝的,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同時以謙卑的心,放棄成見進入佛法之門,依教奉行修改自己的行為,自然能體會到佛法的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