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淺談中國佛教史: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學成回國 「那蘭陀寺」是當時印度有名的佛教學府,且得到皇帝的護持,所以馳名遠近,寺內住了很多有名的僧人,住持是戒賢論師,他不只是著名的學者也有不少著作,跟隨學習的學僧有數千人之多。戒賢論師是當時唯識學的權威,玄奘也是研究唯識學的,抵達印度後即到那蘭陀寺拜師並留在此修學五年,隨師專學唯識的玄奘不但很快有所成就,而且聲名大噪。印度人有喜歡辯論的特性,當時不管是佛教或婆羅門教等經常有辯經的習慣。那時,玄奘著有一部書,名《真唯識量》,他不只將其論著的內容公開將貼,供人閱讀,更歡迎議論,戒日王特別為他開設一個無遮大會,什麼是無遮大會呢?即是無遮無掩的,喻意其公開性和沒有限制的特點,什麼人都可以來參與,簡單來說,其實是公開的辯論會,來辯者有善意的,也有惡意專為挑剔缺點而來的,據說如是經過十八日的公開辯證後,無人能破其論,亦無人能再提出任何的疑難。自此以後,玄奘法師更備受推崇,威名遠播。(無遮大會,不僅有辯論的無遮大會,也有設食供眾的無遮大會,例如供僧的千僧齋,並非只限一千人之意,而是以千字喻人數眾多之意,實則是來者不拒,不設限制,任何僧人皆可前來接受供養,兩者均名為無遮大會。)經無遮大會的比試後,玄奘覺得是時候回國了,辭別師父及戒日王後,由水路歸國,玄奘法師由中原起程出關西行至由印度東歸回國,歷時十七年,但實際留在印度的時間只有數年光景。 玄奘法師的成就及回國的消息傳到東土後,唐太宗很是高興,也覺得很光榮,遂親自帶領儀仗隊伍迎接玄奘入關,太宗不只赦免玄奘當年偷渡出國的罪,更因玄奘從印度帶來相當多的佛經典籍,尤以唯識論著更為齊全,故特為他在慈恩寺設立翻譯處,更下召歡迎天下有志的僧人前來譯場協助譯經大業,是故慕名而來者眾,玄奘一邊譯經一邊講學,所以,當時的譯經院也是培育僧才的搖籃,與鳩摩羅什的譯場不相伯仲,彼此皆是集合當時的精英僧眾一起研譯經典,只是鳩摩羅什是外來的名僧,玄奘是本土的大德。唐太宗很好學,然而,雖是讀盡萬卷書,但見聞又怎及涉百水千山、歷萬苦億艱的玄奘呢?所以,唐太宗很喜歡與玄奘法師談見聞,並建議玄奘把西行印度的所見所聞編著成書,即是後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此書遂成為後世對了解當時的交通、歷史考證的重要參考文獻。 玄奘法師西行之前對唯識論著已有研究,但因典藉不齊備,故唯識論在當時不甚盛行。後來,玄奘流學印度跟隨唯識學權威戒賢論師學法,而帶回來的唯識經論也頗齊備,唯識宗隨著玄奘法師的弘揚,遂使唯識宗不僅成為盛行一時的宗派,亦奠定新的里程碑;相對鳩摩羅什所譯之經本而言,唐的翻譯屬新者,故此,唐譯本泛稱為新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