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遇境逢緣:走出希望 如藏 老一輩的名廚在報章專欄寫出他最近的經歷:在一個推介台灣美食的專題演講中,聽眾問及台灣有名的虱目魚名稱的由來。名廚就其所知,將傳統的說法,亦是他們代代相傳的講法向聽眾講解後,一名手持上網電話的十歲小孩,對名廚的說法提出質疑。其論據是他在場即時以手機上網下載的結果,與名廚的說法並不完全相符,據網上資料顯示,不同的說法有三四種之多,小孩質疑名廚有何論據認為自己的說法正確?於此名廚答是經驗相傳,再補充說從小學習廚藝,到成為一代名廚設館授徒均有師承,所講所做均由歷代師父經驗所累積。反問小孩認同那一個答案?小孩一瞼茫然,只是重覆從網上搜尋得出的結果,亦不懂下一個明確的決定。因為他不信傳統、不信權威、不信經驗,只相信知識,證據。可惜當面對不同的講法時,他這個年紀,卻缺乏知識、經驗去下判斷。更致命的是他缺乏信服的權威,帶引他走出這種困局。這一切只好以眼前認為對的、對自身最有利的作為依據,以自身有限的知識及不成熟的道德基礎,去判斷及作出決定。 我成長於物質貧乏但價值觀較統一的時代,從小的教育是信服權威,包括家中的長輩、父母、老師、警察及為我們服務的專業人士…….等等,亦相信傳統經驗。這樣的教育氛圍,讓我們在未成熟時有所依據,按著一定的軌跡去運行而不越軌。就如一塊乾涸的海綿要扭出水來,一定要有初期吸水的階段。當時的教育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吸收。社會的發展及競爭是相對緩慢而穏定的。在整體上努力與成果是成正比的,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學歷,以至不同的年紀,在各自的領域下,都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有回報。同時亦會接受因立足點的不同,回報有差異的一種現實。這一切是建基於「安於現狀,為將來努力,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未來」。這環境讓我們有機會吸收足夠的知識及累積經驗,去面對日後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