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愍生法師開示錄: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第二十講)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菩薩布施不只「無相」,還「等念怨親」,「等」是平等,「念」是顧念,「怨」是曾經傷害我們的人,「親」是家親眷屬或對我友善的人。就一般人來說,布施給親人是容易的,但要布施給那些曾經惡待自己的人卻是不可能的,然而,菩薩布施是沒有分別心的,只要有人在困苦中,不管是怨家或是善友,菩薩都會給予幫助,令他離苦得樂。 「不念舊惡」,「舊惡」是過去曾對我不好的人,菩薩他是不會去念舊惡的,「不念舊惡」就是不記掛別人曾對自己的惡行,常常想著、憶念不忘,怨恨會越來越深,越久越大,俗語也云:「怨家宜解不宜結」,要想一想我們是大量的人,他對我不好,我要原諒他,所謂君子沒有隔夜之仇,他對我不好是他無知識,他對我不好是他沒有慈悲,我又怎能學他呢?能多一個朋友不是比多一個敵人好嗎?菩薩不念舊惡正是我們該學習的模範。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提婆達多,他不但沒有感恩佛陀的師恩浩蕩,還常常想陷害佛,有一次,竟設計在高處丟下大石頭想殺害山下路過的佛陀,可是大石只輾傷了佛的腳趾,以凡夫來說,常常被某人陷害,必定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佛陀大慈大悲,不但沒有瞋恨他,還說他是善友,「我很多謝他是我的善知識,如果不是提婆達多處處製造逆境來考驗我,我怎能修得圓滿的忍辱功夫呢?沒有圓滿的忍辱功夫,我又怎會修得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的莊嚴相好呢?」所以,我們也要學習佛陀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思想,當逆境來的時候,視為一種考驗,不要忿恨,不要惱怒,視對方給機會自己學習修養,不但不瞋恨他,還要多謝他,感恩他猶如老師來教導自己,好叫自己進步、突破。 不憎惡人,「惡人」是指「無惡不作」的人,所謂嫉惡仇人,如何不憎惡人呢?菩薩有智慧與慈悲,明白世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惡人都只是因一時的無名、愚痴才犯惡,有時惡人都會變成善人,有時善人亦會變成惡人,根本沒有絕對的惡人。菩薩度眾生,就算他是惡人亦要化度他,猶如醫生本來就是要找有病的人來治理啊!如果你瞋恨惡人,又怎會給他改惡向善的機會呢?所以,菩薩見到惡人不會憎惡他,還要起悲憫的心,諄諄善誘,用許多方法去化導他,令他改惡向善,只要真誠的對他好,惡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的。 所以,在第六覺知中,佛陀教我們對治貧苦要明因果,貧苦多怨,徒添更多惡緣,想脫貧了苦,必須學習菩薩無相布施的心態,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以平等的慈悲心,不計較怨親或眷屬,只要別人有需要,而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以錢財、力量、慈心去幫助他,廣結善緣,能如是無相布施,因為心量大,那麼,福德就不可思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