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之旅

 

08.10.27(第六天)由巴特那到王舍城,那蘭陀寺

今天我們前往佛經上常提及的地方—靈鷲山,靈鷲山是佛陀經常聚眾說法的地方,大家表現特別雀躍,雖然導遊說王舍城是窮民區,但在我們心中它並不貧窮,因為佛所在處最吉祥富裕。靈鷲山可能因為地方寛濶,雖然兩旁也有攤檔,但感覺仍非常清靜,山徑是一條鋪了石磚的斜路,但並不難行,我們放棄乘坐吊車,步行上山,不便步行者則借轎夫之力乘坐轎兜上山。當時正是上午時分天氣清涼,我們步行三四十分鐘到達山頂,迎風而來的微風吹散了上山的疲累,靈鷲山上有很多狀似鷲鳥的石塊,大家雀躍地爭相觀賞像是展翅、像是佇立、像是展現各種不同形態的鷲鳥石塊,當時有印度工人在維修園地,他們看見我們到來,似乎也很高興。山上有佛說法台的遺跡,由一個印度人看守,說法台供奉了一尊佛像,我們向佛像禮拜誦經及拍照後,環顧四週找尋一塊可以讓大眾靜坐的地方,這時一個工人似乎知道我們的心意指著一塊石塊,果然那處非常清涼,大家一起在此靜坐,觀想佛在說法台上說法的情景,此時無聲勝有聲,大家沈緬親在佛陀座下與百千天人眾共同聞法受教的法喜中,雖然很響往此刻的寧靜與喜悅,但我們始終要下山離去,趕往下一旅程。

離開靈鷲山,我們繼續前往那蘭陀大學,據說大學古時佔地十平方公里,興盛時學生超過萬人,是當時最具盛名的學府,今日只保留了當時遺跡的十分之一,但佔地仍很大。對佛教徒而言羅那陀大學是個熟悉的名字,因為唐玄奘大師曾在此求學,修道五載,以後亦留在此教學,所以中國僧人對那蘭陀寺印象特別深刻及親切,到達那蘭陀大學時已是下午三時多,雖然只是一個遺址但也叫人歎為觀止,也很感受到大學的文化氣息,遺址佔地仍然很大,我們都希望盡量多參觀些地方,這裡有單人、雙人宿舍,用的都是石床,據說雙人房供大學本科學生居住,單人房是高級研究生的房間,所有家俱都用石砌成;也有課室及寺院的殿堂,可惜在公元十二三世紀,被回教軍入侵而大肆破壞,據說藏書燒了幾個月才燒盡,在佛教界、學術界及文化史上都是一大損失。在那蘭陀寺逗留至天色黑下來,本來很想找一地方靜坐,可惜此地太大,連參觀也來不及只好放棄靜坐的念頭。

在那蘭陀大學對面有一間那蘭陀博物館,館內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印度佛像,匆匆參觀完後,馬上趕往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位於王舍城,它是印度第一間佛教寺院,是摩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供養佛的道場。佛成道後,沒有地方給弟子居住,所以,頻婆娑羅王供養一大園地給佛陀,讓佛陀帶領弟子在此修行說法,是佛教第一間精舍。當我們進入這裡時看見很多竹樹,據說是後人種植的,但顧名思義相信以前這裡也應該是竹樹成林的吧,此地有一個大水池,四週有很多林木,有一尊露天佛像,造型莊嚴,我們在此流連一會,天色已黑,夜幕低垂才不捨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