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佛教史(七):佛法在中國的南移


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來華弘法的大多是來自印度的梵僧或西域的胡僧,當時漢人對外族統稱為「胡人」,所以亦將不管來自天竺或西域的所有外族僧人統稱為胡僧。直至三國時代朱士行發心出家,成為中國本土的第一個出家人,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也有不少漢人出家為僧。

朱士行出家後為了令更多人認識佛教的教義,於是積極在洛陽為人講說「小品般若經」,開創了講經說法的先河。其實,當時佛教講經說法風氣能在中國盛行,也有一個原因,當時雖然中國有不少有識之士,但比例上,還是文盲居多,一般人民大多不識文字,無緣接觸佛典經教,出家人起慈悲心,因應這樣的情況,為了向一般人介紹佛法,於是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向大眾講解佛經,於是,就興起了講經的風氣。故此,在文學上有所謂經變,即經的變文,這就是以故事形式來表達佛經的內容;如維摩經變文,或法華經中的故事等,漸漸地吸引了很多喜歡聽故事的大眾來聽佛經,開始時,只是一般普羅大眾聚集來聽,但日久成風後,連有識之士都結伴參聽,讀書人不但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自行讚研,更喜歡跟僧人談佛法,就如是談玄論佛之風漸盛。古時的讀書人一向很自負,可惜生不逢時,正值魏晉南北朝政治動盪時期,當他們不能在真實生活中一展抱負時,轉而尋求思想上的出路,當時博學的高僧大德很多,有譯師、有擅長講經說法的、有專於研究的、也有專於著述的,故讀書人對他們尤其投契,常尋訪僧人坐而論道,自覺水平相近,談得甚感法味,就在這樣的社會背境下,佛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普遍地發展起來。魏晉六朝時,晉室南徙,佛教的文化也隨而南移,隨著漢胡政治體系分割,南北各自發展的政局世情,使得佛法之風在南北兩地隨緣流布,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