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境逢緣:孤獨
大型法會在滂沱大雨後結束,在東院道上擠滿了三五成群離場的信眾、法師。對比被眾多弟子簇擁離開的法師,她特別吸引到我的視線:一位年老的比丘尼,背著沉重的背包,一手提著物品,另一手打著雨傘,蹣跚的走在積滿大小水氹的路上。看著她的背影,一份蒼涼、孤獨的感覺湧在心頭。97年回歸祈福法會,在事隔十多年後,這一景象仍有深刻的記憶。當時的疑惑是漫長的人生路、修行路,誰伴同行?老病苦痛、生活煩瑣,誰來分憂?心中所思、所悟,有誰共鳴?
從小就有一份強烈的孤獨感。在求學及各人生階段,身邊總有很多朋友、同伴及至親,亦會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但在激情過後,靜下來或有困惑時,那份孤獨、落莫感覺,就會籠罩著整個人,而情緒亦會變得低落,對周遭的事都提不起興趣。嚴重時這感覺會持續多天。接觸佛法後,明白了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源,是因過去多生多世的無明煩惱,起感造業而受苦。生命的義意,是要去除煩惱,了生脫死,自度度他。而自度度他,首要在修改行為,完滿自己的人格,令內心的佛性重現光輝。這一切是不假外求,而生死路上亦無人能救的。有的只是各種善緣,在因緣具足時,與我們結伴同行,但在緣盡時,亦會失去,我們仍要孤身上路。明白這道理後,生活上有很大的轉變,變得積極、有方向,經多年後,那份孤獨落莫感覺亦慢慢的從心底消失了。
閒來看書閱到,『晉荊州總管宣王公王績,到玉泉山精舍,參拜智者大師時,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不自覺的全身顫抖,愧汗淋漓。因為他面前所見,不單是一位身披架娑的和尚。而是代表一種真理,一種精神。他的真理像一面明鏡,澈照出對方深藏心底的罪惡,他的精神像一把火炬,澈照出對方掩蔽已久的良知。普世的修行者,為了自度度他、救世救人,踏過多少個生死長路,默默的守在修行路上,獨自在黑暗中掙扎,像黑夜裡的一支蠟燭,只是為了要持續那點人性的光芒』(以上節錄自三民書局中國哲學史話)。
透過這段文字,令我重新理解孤獨、重新理解雨中老比丘尼的背影。更有動力的把握當下,精進修行,積集資糧。好讓自己在生死長路上,緊守在修行正路,保持心中光芒,照亮自己及他人的長路,讓大家踏實的勇往直前。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