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生法師開示錄: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第十講)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多欲是煩惱與生死的源頭,知足為守道與解脫的根本。眾生想消除煩惱、了生脫死就要修學佛法,從知足入門。第三覺知提示我們醒覺貪無厭足乃煩惱的根本苦源,應該智慧地覺知「知足常樂」。
學佛人要有智慧覺知人心是無厭足的,唯得多求,愈得到愈想多一些,欲望、貪念永無止境,容易因貪而犯法行險,增長罪惡。《佛遺教經》云:「知足者雖貧猶樂,不知足者雖富猶憂」。經云:「知足者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卧天堂亦不稱意」。人要知足才會快樂,不知足者會因貪求而去造惡,引來將來無盡的苦果。古時,有一個騎著矮驢慢慢前進的漢子,看見前面的人威風地騎著駿馬奔馳,心中滿不是味道,回過頭來,看見後面的人滿頭大汗地推著手推車,於是他悟了一個道理:「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更有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如果社會上,人人能夠如是思維,知足常樂,這世界就會和諧多了。
民間有一首歌:「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者皆具足,房中又欠美貌妻,討得嬌妻又要轎,出入無車被人欺,名牌汽車皆已備,又要服務好司機,銀行有錢千萬元,若無官職被人欺,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做王又稱帝,心滿意足為天子,又想成仙了天機,總之妄想無休止,一棺長蓋抱恨眠」,這一首歌道盡世間人永無止境的欲望,至死都懷著不滿足的恨怨離逝。又有一則故事:仙人呂洞賓下凡,觀察誰人有善根可度成仙。當時,迎面走來一個小孩,呂洞賓問這位小孩想要什麼?孩子說:「黃金」,呂洞賓用手指點了一下面前的石頭,石頭竟變成黃金,呂仙請小孩搬走黃金,小孩卻說:「我不要這些黃金,我要你那點石成金的手指」,說著便強扯著呂洞賓的手指,呂仙感到眾生的貪心無厭足,於是把黃金變回石頭,失望地遁回天宮。這個故事說明了人心無厭足唯得多求的心態。其實,每個人想富貴要從因做起,今生富有者由過去世布施而來,今生修福,下生就享榮華富貴,所以,我們應該知足常樂。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出世修道的人稱為菩薩,他們與凡夫不同之處,在於「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知足是智慧,修道人明白因果無貪無求,安然接受當下的生活,持戒修心者身貧道不貧,即使衣食不足仍能保持心境平和。
業即事業,世間人以士農工商為自己的事業,學佛人以修智慧為事業,有智慧能破愚痴、出生死、成佛道。
錢財乃五家所共,水災、火災、盜賊、官家、不肖子孫都可以令個人的財產在一夕間化為烏有,菩薩行者明白貪無厭足不擇手段去造惡,將來是要受苦果的,所以,修道人會用智慧來生活,即使貧窮仍知足常樂,守道修持,不起煩惱;處富足境時亦不為所染,能智慧地分配財產,廣作福利事業,自利利他。這就是第三覺知所要提醒我們:知足常樂,守道修持,才能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