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藏
在古今歷史中,有很多例子講述一些人為了保衛國家爭取民族的利益,承擔艱巨的使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背後的動力是什麼呢?就是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亦是在艱困環境中,在大眾利益的前題下,願意放低個人利益,甚至放棄生命的一種體現。
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回歸前殖民地教育刻意迴避教授中國近代史,使到很多的香港人對十八世紀列強侵華,以至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等歷史都不甚了解。「六四事件」後,更加深部分香港人對國家的排斥,甚至於不肯了解及接收國家任何正面的資訊。回歸後錯誤的教育政策,竟然將中國歷史改為選修科目,令致很大部分的年輕人,對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一無所知,在這樣的背境下又怎能要求他們對國家民族有所認同,怎樣理解國家曾走錯的路。另方面由於香港人一直受的是殖民地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及熏陶,價值觀亦以西方為標準,因此更加深這些人對國家的排斥。
回看百年歷史,由於國家長期動盪不安,香港卻因天時地利而得以繁榮發展。回歸的談判,尤如將寄養在富貴家庭的孩子,交還給窮困及沒教養的母親,為求這失散的孩子能回歸懷抱,始有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為諾守所言,至有回歸後的千依百順,唯恐不週的情況,令香港慢慢變成為被寵壞的孩子而不自知。
在國家於短短二十年間創造了一個世界的經濟奇蹟的同時,香港卻像逆水行舟,從盛轉衰,從燦爛歸於平淡,由舉世觸目的國際都會地位慢慢的被國內其他城市趕上,部分人在現實及前景不明的逼迫下,對現實產生不滿;時代及環境的改變,除令生活質素下降外,優越感的滑落更令人無法適應,從過去地位處處領先,驟然下降,甚至要在仰人鼻息的情況下掙扎求存。
新生代從未嘗過逆境,在缺乏危機感的應變能力下,突然要面對困境,無可避免的遭受到巨大壓力,在短期內無法看到解決辦法時,加上別有立場人士的推動下,於不顧現實的情況下要求改變,造成社會重大的分歧。
世事萬物總不離因果法則,回首過去每個階段的成敗均有其因素,每種制度的建立及推行,亦要隨順因緣,不能要求一蹴即就;堅持己見,不如退一步放下成見,腳踏實地面對困局,積極的去創造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佛教有一偈語:「手把青秧插在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當下每一步都是達至後來成功的寶貴經驗,路總要繼續走下去,千里之行始於一步,大家爭取的理想已經播下種子,與其在不斷鬥爭的內耗下被淘汰,倒不如以包容的心,接納不同的意見,在和諧共嬴的因緣下讓民主理念茁強成長,新的一年開始了,希望香港社會也能綻放和諧進步的曦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