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淺談中國佛教史:惠能大師與禪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很多人猶疑五祖對神秀的偈頌那麼推崇,對見性的偈頌,反而不屑一顧,好像不合情理,也有人推想是五祖想保護六祖大師,免他遭惹麻煩之故。表面說來好像很合情理,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未開悟,以一個有人我是非的凡夫心來猜度。的確,五祖很推崇第一首偈,但推崇偈與推崇人是二回事,不應混為一談,他跟神秀談此偈時的評語是:「只到門外,未到門內」。五祖推崇此偈是對的,因為成佛作祖,也要講修行,凡夫未開悟,當然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故對大眾說,要背好這首偈,依之修行可成佛作祖,對大眾來說是沒有錯的;這首偈也說明神秀大師的確很努力去修行,於是鼓勵大眾如是學習。反觀五祖對惠能見性的偈頌,怎麼不屑一顧,要馬上擦掉呢?這是五祖要破大眾的執著,惠能偈是惠能見性的境界,不是大眾的境界,境界不同,對大眾毫無用處,若大眾天天想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想得那麼虛無飄渺,又該從何著手修行呢?需知道寫偈的人見性,但看偈的人卻未見性!多讀這首偈有損無益,故要馬上擦掉。又後人常以凡夫心認為神秀有爭衣缽之心,其實神秀並無心爭六祖之位,只是周遭的人不服惠能,不甘心跟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參學,故妄生事端而已,直至後來六祖弘法時,風波才得以逐漸平息。 唐代惠能大師的禪宗思想不但對中國佛教起了很大影響,對中國的文化發展也起了很大的影響。唐後至宋朝期間產生一種新文化,所謂理學,又名宋學,又名新儒學,即是比孔子學說更創新一些的理論,內容雖云是融合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但實際多以禪宗思想為骨幹,而成當時新一代的主流文化。 近代著名學者錢穆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創辦人,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他說唐以後,對中國文化最有影響力的人有二,一個是六祖惠能,一是宋代的朱熹。朱熹是著名的大儒,即是大學者,他對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不足為奇;而惠能大師對宗教有影響力不足為奇,但對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則相當傳奇,因為禪宗擅談心性,令人見性開悟,而開悟的方法很靈活,不偏執於文字或經論典籍,讀書人深受禪宗新思維的影響,談禪說理蔚成風氣,新儒學強調理性之學就是受禪宗心性說的影響。六祖大師時,任何階層也可以接觸佛法,也可以說,佛教在六祖以後變得平民化,任何階層的人也可以學佛修行,惠能以後,禪宗大興,形成五家七宗之態。佛教由當初傳入中國,只限於上流社會流傳,無論如何的本土化,也帶有印度的色彩,但六祖時開始出現了典型的中國佛教,後來至農禪的出現,就更是中國化,現在中國佛教已經很少印度的色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