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第76期

目錄:

本期話題:和諧之道

愍生法師開示錄:佛七開示

佛經故事:慘遭殺業的因由

禪語:為快樂留空間

正知正見:禮懺

佛學問答

法語精選

遇境逢緣:恭敬中求

而然自得:人際關係的因果

養生素食湯水篇:菊花銀耳糯米粥

讀者園地:重新學做人

小蜂百寶箱:自己握住快樂的鑰匙

回主頁

本期話題:和諧之道

演慈

在一座山林裡有二間寺院,各自住著一群僧眾在寺內修行。然而,兩所寺院的氣氛完全不同。甲寺裡的僧人,經常爭吵,氣氛緊張,遇事各自嚴陣以待,經常處於角力不安的狀態;乙寺則相反,寺內上下一心,大家安住其中,相處融洽和諧,甲寺住持欲改善寺內大眾的人際關係。於是,決心向乙寺取經,一天清晨,甲寺住持特意前往乙寺參訪,請教其和睦之道。扺達寺院後,老和尚到大殿禮佛,剛遇上一個小沙彌正勤懇地在進行著清潔工作,小沙彌看見老和尚後,笑容滿面地向老和尚行禮,老和尚趁機向小沙彌提問:「為何寺內人人忙得滿頭大汗,卻個個笑容滿臉呢?你們怎麼能和諧共住呢?」小沙彌說:「那是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我們每個人都經常做錯事。」老和尚感到很愕然,小沙彌正想繼續講說時,有一出家人從外面進來,走不了兩步,踏著洗刷未乾的地板摔倒在地上,正在抹地的僧人,馬上放下手上的拖把,急忙扶起那位出家人並歉疚地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我不該沒有把地擦乾,害你摔跤了」。話還沒有說完,另一位僧人趕忙從門外衝進來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我是負責守門的,明知殿內抹地,卻沒有預先給你提醒,令你跌痛了」。摔倒的人剛站起來,卻慌忙安慰大家:「沒事,沒事,都怪自己不小心,害大家操心了。真對不起!」看著這精彩的一幕,老和尚當下明白乙寺上和下睦的原因了。

在家庭、社會上,幸福、快樂、和諧、進步,都是人們共同希冀的理想與目標,但我們的行為卻常與這「希冀」背道而馳。現今社會,人們的自我形象都很高,人人希望成功,害怕失敗,往往為了面子、原則,不願面對過失,不肯認錯,為了維護自我形像,常委過於人,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煩惱、困擾,頑強的「我執」令人看不見自己的過錯,自覺沒有過錯者,固然不肯讓步,即使自己有錯亦不願承認,令世間事情變得是非顛倒,使人活在鬥爭防衛中,夜不安寢。

佛教有一首偈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像乙寺的修行人般,不管誰對誰錯,自己都承擔一份責任,勇於承認過失,坦誠求恕,在自己而言,自然心安理得,對事件而言,亦容易得到解決。學佛人要多反思檢討,誠心懺悔,學習放下執著,勇於承擔責任,敢於向別人坦誠致歉,多隨喜欣賞、讚美別人,凡事退一步想,海闊天高,只要學懂包容、學會不把過錯推在別人身上,人際關係自然良好。如是修行便能提昇祥和幸福、自在安樂的生活境界。

回目錄

 

愍生法師開示錄:佛七開示

 

今日是佛七第四天,還有三天就圓滿了。今天講蓮池大師的詩句。蓮池大師開示我們修行之一首詩云:「眾生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不了目前萬緣差別,祇見境風浩浩,淍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為眾如為己身,彼此事辦。」

眾生染緣易就,道業難成


娑婆世界,一切染著容易成就,我們所接觸的都是煩惱是非,人我之事,通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娑婆世界修道,染污的助緣繁多,猶如一件衣服時常接觸塵垢,即容易污穢,所以學壞容易,故「染緣易就」。古人說:「善化不足,惡化有餘」,學好要三年,學壞倒不用三天。修道業難成就,業者,行為也,行為分有善惡。道即修道:學佛、念佛是修道;修正見、正思維、正業、正命、正定、正精進及正語,是修八正道;依佛法修持禪定、持戒亦是修道,但修持道業不易成功,因為娑婆世界染緣易就,反轉修道便難,故道業難成。

不了目前萬緣差別,祇見境風浩浩,淍殘功德之林


末法時代修行不易,科學昌明,世間享受慾樂無窮,凡夫未有智慧眼,祇見目前萬緣差別,無量無邊,沒有智慧去了別空如幻,色如幻,故被心裡的境風所動,通常說:「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種境風,其中包含有順風、逆風。順風吹時則沉迷紙醉金迷生活,沉迷則不會念佛修道;逆風吹時則感受極苦,太苦時候亦無能為力修道。
眼前不是逆風,便是順風,故只見境風,浩浩蕩蕩,眾生被風所轉,或為善生天界,或為惡墮三塗,即使想修道,亦不能靜下來。境風如浩浩波浪,淍殘功德之林,初發心肯用功,如自己初發心每晚拜佛,早上三、四時便起床,日中還有很多公務需要處理,工作後禮佛,身心不覺疲倦。古人說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因每個人初出家都是非常發心,如一切時都像初出家般精進修持,成佛便很快。有人說: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邊,回想一下,出家應念念修道,年年上進。譬如本人,初出家非常發心,但漸漸對道業也懈怠下來。為何如此?尋根究底是未有智慧,被一切境風所動,無智慧打破一切障礙,可能令一個人心灰意懶,或令人退失道心。蓮池大師有見及此,故說:「祇見境風浩浩,淍殘功德之林」。過去可能修道幾十年,現在不外如是,故有福便享,遇逆境便會埋怨。初時用功,現在又不外如是。為何不見佛陀加被呢?又會口出怨言。這便是由於自己未有堅固之定力,故被境風所轉,淍殘過去所修之功德。

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


未有修行功夫,易為境風潑起心中貪、嗔、痴之火,將自己菩提善種燒殘殆盡。

「為眾如為己身,彼此事辦」


修道者能獻身佛教,以大眾事為己任,一切事便會容易成辦。

待續

回目錄

 

佛經故事:慘遭殺業的因由

 

舍衛城有一長者,有子七人,並各已娶妻。其中幼媳叫毗舍離,非常賢慧,能幹聰明,於是長者便把家業交她管理。毗舍離善得人和,諸婦皆樂於接受她的差遣,因而全家和樂,鄉鄰稱讚,賢名遠播。波斯匿王聞之,非常欽佩,樹她為全國婦女的榜樣,還認了她作義妹。

毗舍離懷孕了,肚子非常大,足月後,生下了三十二個肉蛋。當大家都以為是怪事時,肉蛋卻一個個自行破裂,蹦出三十二個胖小子來。這三十二個男孩長大後,都勇健非常,能以一敵千,成了國王身邊的將才。

有一天,毗舍離準備了上好的素菜,請佛及弟子來家供養,合家老少,恭恭敬敬地在聞佛說法。可是毗舍離的第三十二兒子卻不如哥哥們專心,他聽如不聽,後來更偷偷地溜了出去,走到園中,牽出一頭大象騎上,到外邊浪蕩去了。

這第三十二兒子走到一橋邊,遇到了宰相家的小公子坐車經過。這好惡作劇的幼子以他孔武有力的雙臂把宰相的小公子從車上抱出來,輕輕地往橋下拋去。他雖不甚用力,但小公子卻已被拋撞得遍體鱗傷,差點無命。小公子回家後在宰相父親面前哭訴。宰相懼於傷其子的人既是國王義妹的兒子,又有三十一個威武有力的兄弟,故不敢正面計較,於是就暗中設計報仇。

宰相的計謀也很惡毒:他請工匠做了三十二條可裝可拆的空心馬鞭,鞭上嵌上寶石,十分名貴,美觀。之後他又另叫鐵匠用純鋼製了三十二把菖蒲葉式快刀,然後把鋼刀藏進空心鞭內,贈送給毗舍離的三十二個兒子。三十二個兒子得了此鞭,個個都愛不釋手,常提著寶鞭,進出王地,甚至在國王面前,也不放下。國王也因諸子是義妹之子,愛屋及烏,亦不甚在意。其時,見國王是不準帶利器的。於是宰相就對國王說:「毗舍離的兒子們,年盛力壯,以一擋千,今懷異謀,各將利刀,藏馬鞭中,大王小心啊!」國王聽了大驚,即喚衛士繳鞭檢驗,果然鞭內藏刀。國王怒極,即殺三十二子,並把諸子的人頭割下,裝在匣中,著人送給義妹。

此時毗舍離正在家供養佛及佛弟子,見國王送匣來,還以為是國王助供,欲將它打開。佛力勸勿開,待午齋畢,佛說無常若空之法後,毗舍離證得了阿那含果,才打開匣。見三十二子之頭,由於毗舍離聞佛法,已斷除愛欲,故不至怨傷懊惱,但三十二子的妻族,卻激憤異常,眾口一詞,說國王無道,枉殺無辜,於是齊集兵馬,欲往報仇。國王大懼,連忙走避佛處,求佛庇護。

三十二子之妻族又趕到佛處,求佛交出國王。佛說:「過去年代,三十二人偷得一牛,牽回家,諸子之母歡喜地為他們準備了殺牛的工具。當時牛跪下乞命,但眾人不為所動,執意要殺。牛臨死前發誓來世定要報仇。」佛說:「那頭牛,就是今世的波斯匿王,偷牛的人,就是毗舍離的三十二個兒子。一次殺業,多劫多生,本利償還,偷牛賊之母,本亦要還助惡的業債,但她今生聞法,所以得以解脫。」

眾妻族聽後,瞋火平熄,明白二十二子之被殺,有其前因,更悟到:「僅殺一牛,尚且如此,何況多殺?」於是眾人頂禮佛陀,從此持不殺戒。

回目錄

禪語:為快樂留空間

 

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裡除草,迎面走過來一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卻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慈祥地看著他反問道:「你近來都做些什麼呢?」

信徒說:「人生一世,總不能活得太平庸了吧,為了讓門第顯赫,家人風光,所以我日夜操勞,心力交瘁。」

無德禪師笑道:「怪不得你得不到快樂,原來你心裡裝滿了苦悶與勞累,哪裡還容得下快樂呢!」

信徒頓悟,大慚,叩謝而去。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人,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一個人活得春風得意了,或者功成名就了,他才算活得快樂。

回目錄

正知正見:禮懺

「禮懺」是佛教徒常進行的一種修持方法,異教徒及非宗教者卻常常誤以為迷信。其實「懺」是印度話「懺摩」之簡稱,意思是犯錯後承認自己的錯失,悔不更作的意思。每個人在過去世以及現在生中都做過種種錯事,犯有種種罪惡,因而留下招引苦難、障礙修道解脫的業力,為了減輕及消除障礙苦難的業力,所以,佛弟子會在佛菩薩或眾僧前承認自己的錯誤,立志改過,以消除自己的業障。發自內心真切的懺悔,才合乎佛教「禮懺」的意思,相等於耶教的悔改、告解,在宗教的進修上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人不懂如何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所以,古代祖師就編集懺悔的儀規,教我們一句一句念誦,口誦心思,也就是知道裡面的意義,懺悔自己的罪業了,懺儀中教我們怎樣的禮佛,求佛菩薩慈悲加護,承認自己的錯誤,知道殺生、偷盜、邪淫等的不是,一心發願改往修來,這些都是過去祖師們教我們懺悔的儀規,(其他宗教也有其特定的禱告文),但主要還是要從心裡發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連現成的儀規也不會念誦,就請出家人領導著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懺悔,專門請出家人來為自己禮懺了,有的父母眷屬去世了,為要藉三寶的恩威,來消除父母眷屬的罪業,也請出家人來禮懺,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為了舖排門面,為了民間風俗,只是費幾個錢,請幾個出家人來禮懺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毫無懇切懺悔的誠意,那就失掉「禮懺」的意義了。

「懺悔」主要靠自己真真切切的痛改前非,改惡修善才有作用,了解這個道理,如對父母要盡兒女的孝心,那麼為自己父母禮懺的功德就很大了,因為血緣相通,關係密切的緣故。不要把禮懺當做儀式,只請出家人代勞,這不但毫無好處,更會增加世俗人對佛教的毀謗與誤會。

選輯自「弘一大師演講稿」

回目錄

佛學問答

問:在道場、齋鋪或是佛學書店裡,時常擺放著很多的結緣書,如想取閱是否需要付費?

答:既然是結緣書,當然已有人發心出資付印,送贈與人結緣,理論上是不用付錢的,但一般佛教徒選請結緣書時,多習慣付出一些錢,以再作助印經費,自利利他,回饋大眾,但絕不是硬性規定的,只是各人隨力隨份的發心而已。
此外,要略為說明的是:有些佛教團體或寺院,經常印刷各類的佛書結緣,他們在自己的的會址或道場、或活動中設有佛書結緣的專櫃,供大眾取閱結緣。為此,一般也會在櫃旁設置一個助印功德箱,讓取閱者或其他人可以隨緣發心助印,但發心與否全憑個人意向,絕不勉強,如此處理是無可厚非的,取諸大眾、用諸大眾,亦合情理。但如果不是經常自印佛書結緣,則不宜設置「助印功德箱」以避譏嫌。

問:佛教是一個很好的宗教。作為一個佛弟子,應如何將佛法弘揚?

答:學佛人有弘法的心是一件值得讚嘆及鼓勵的事,但必須了解佛教是一個行解並重的宗教,學佛者對佛法必須有正知正見,更要發心修持,實踐所學。既然發心要作一個弘法者,更應該虛心學習經典,多聞薰習,增進對佛法教義的了解與認識,也應有修持的功夫,例如:專修禪定、念佛等法門。作為一個弘法者,除了傳揚教義外,必須著重行解並重,以個人的修持經驗與人分享,能在教義上充實自己,從聞思修入戒定慧,當修持有所受用時,自然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智慧,如數家珍地與人分享所學、所修、所證的心得。

回目錄

法語精選


「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

虛雲老和尚

回目錄

遇境逢緣:恭敬中求

如藏


每天翻閱報章,倫常爭執多不勝數,如虐兒、虐老、兄弟不和等新聞,無日無之。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都只是一些家庭小事,因各執己見,在缺乏尊重及包容,或互不相讓下所引起。


小時候父母管教很嚴格,他們都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從他們的言教及身教中,在我們尚未有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時,已開始向我們灌輸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愛護弟妹、做事勤懇、凡事忍讓、不怕吃虧等觀念。當時不懂質疑、亦不敢違抗。這等觀念自幼植根於心中,成為一生待人處事的標準。另方面學校及社會上亦以相同的準則,作為共同的價值觀,讓每個人透過努力,建構自己的將來,構成一個相對穩定和諧的社會。


在尊重個人發展及自由的前提下,今天有些父母,事無大小均讓尚是一張白紙的年幼子女選擇,與他們講道理。試想以他們的生活經驗下,一切只會就著自己的利益及立場作判斷,久而久之,養成一種一切以主觀意願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在學校及社會教育中同樣的有所改變,過去服從權威、犧牲小我的精神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以自身利益及立場去積極爭取的精神,美其名謂之民主、自由。過去我們以感恩的心去看待教育我們、為我們服務的人,而現在則以消費者的角度去衡量他們,審視他們的工資與工值是否相等、提供的服務是否足夠,最重要的是有否違反自己的主觀意願。社會的大氣候都在找他人的錯失,窮追不捨,美其名為監察,背後實則只為達到其自身利益,或滿足群眾反權威的心態而已。現今時代改變了,亦很難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評斷這種改變是好、是壞,或對、或錯。


佛家常說:「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實是要教導我們放下執著,虛心的接納,自能有所領受及得著。佛法所教的不單純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生活的方法,要透過實踐,才能驗證,更重要的是配合不同的條件,可得出各種不同的結果,而每一個人,均可從中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佛法的道理就如父母對年幼子女的教誨,為我們輸入正確的觀念,成為我們一生中的扶杖、明燈及慈航。更重要是讓我們能放下執著,以正信、正念去修改自己的行為,引導我們走出美滿的人生。


世間一切法亦何嘗不是在恭敬中求?試問不尊重父母師長,何以能受教育成長為一個能立足社會的人?處處以主觀意願作評斷事理的標準,如何能建構出和諧的家庭及社會?心存恭敬就是要放下我執、包容不同的意見。普願社會大眾能在正念及正信下,建構出一個和諧的環境,並以此教育下一代。

回目錄

而然自得:人際關係的因果


陳沛而


最近家中來了一家暫住的貓,貓媽媽帶著四個小孩,於是我家有十一隻貓。這一家貓一來,十一隻貓隨即產生連鎖反應,牠們的相處關係大變。其實自己養的六隻貓,品性馴良,一直都相安無事,日常吃飯都不相爭。
但這六隻貓中,有一隻性情比較緊張,牠對突然來了五隻貓,覺得很不安,於是情緒處於緊張狀態,對新來的貓充滿了排斥和敵意,牠甚至緊張得連相處己久的貓夥伴也示敵意,像連鎖反應,如是一串貓都「高度戒備」,以往彼此親愛之情不復見了。原來一隻貓對另一隻貓敵意,這隻貓也會對另一隻貓示敵意,就像你罵甲,甲覺得不憤,於是以罵乙來出氣。
我忽發奇想,人類社會何嘗不是,若然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到家來,因為心情不佳,自然笑不出來,媽媽在公司工作很多,回到家裡,心情也不舒,自然沒有耐性聽子女的閒事。又或是若我們被人欺負多了,虧吃多了,自然也對人充滿戒心,有時甚至不能再隨便懷好意了,老是想別人也一樣會不懷好意。


互動的循環


原來人際關係也是一個互動的循環,你對人好,別人一般來說,也會對你好,若然你老是對人不好,別人大多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是故因果並非什麼虛無縹緲的事物或理論,尋常如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也看到因果在運作哩!
以前但聞一則公案,云天堂的人和地獄的人的筷子皆有三尺長,但地獄者則彼此爭食,筷子相礙,誰都吃不到。但天堂者則彼此相送,則彼此皆領受對方的好意而吃到美食。貓的世界,尚且如是,人類世界亦相去不遠,若然我們對別人充滿敵意,斤斤計較,其實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也起了如此的因果關係,結果彼此關係緊張,同理,若我們願廣結善緣,我推想這是天堂的境況,彼此都快樂,套用在香港社會,少吵鬧,多體諒,這才是共生共存之道。

回目錄

養生素食湯水篇

區善婷(註冊中醫師)

 

在最近的「中醫養生保健」講座中,曾被問及如何防治皺紋,當然, 皮膚皺紋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體的衰老,這是不可抗拒的事實。中醫學認為,除了地域上的季節性氣候影響外,皺紋的產生與臟腑功能衰弱或失調,氣血陰津不足,或氣血運行不暢等因素有關,故治療時宜針對不同原因,採取調整臟腑功能,補益氣血陰陽等方法。 今次介紹給大家的養生湯水,是以補氣養陰,嫩皮膚,美容顏的 「菊花銀耳糯米粥」。

菊花銀耳糯米粥


〔組成〕菊花:5朵、銀耳:10克、糯米50克。

〔製法〕 將菊花洗淨,銀耳水發後,連同糯米煮粥。 粥熟後調入蜂蜜,便可服用。

〔主治〕 氣陰不足,顏面蒼老,皮膚粗糙乾皺。

〔按語〕 菊花清肺熱,養容顏;銀耳滋陰養肺潤膚;糯米益氣健脾;諸品配合,益氣養陰,潤膚抗皺。同時,吃適量富含維生素的青菜和水果,也有助於消減皺紋。

〔注意〕以上份量適宜1人飲用。

回目錄

讀者園地:重新學做人

永欣


自九歲那年,便在媽媽引導下, 開始念誦心經,媽媽說:「想不通, 便誦經,可得到菩薩保佑。」我那時年紀小,不會考究是否每一個人誦經都可以得到保佑?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菩薩都會照單全收,一律加以加被?當時我對佛教不太理解,只是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在小朋友的腦海中,媽媽說的準會是對的,便跟著她的話去做,久而久之 念誦心經己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

長大後, 開始嘗試從字面上理解心經,自以為真的明白, 只要遇上任何困難, 都會誦經、抄經,希望可以使心平靜下來,可以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我的情緒問題始終都未能根治,只有越想越亂, 才知道自己其實不太理解心經的箇中道理,開始懷疑這種方式是否有問題,原因可能是我還沒有皈依,或是根本沒有尋找到修行的入路。

直至經友人介紹下,參加了愍生講堂所舉辦之佛學初階班,開始真正的認識到佛教,從佛法的處世哲學,學習將正確的生活態度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繼而皈依及受持五戎,以後我的思想方式開始發生改變,思緒漸漸清晰,人也變得平和多了,回想以前,每每都是把事情想得複雜,假設太多,期望過高,實在是自找苦吃,笨得很呢!

我希望能夠把學佛中的喜悅及感恩的心情跟每一位親友分亨,特別是我的丈夫,每一堂課他都會把車泊在附近的小街等我,我勸了他很多次,但他還是不肯上來一同上課,但我總希望他能親身感受一下,因為這些都是緣份、是福氣,是應該好好的把握及珍惜的。

回目錄

小蜂百寶箱:自己握住快樂的鑰匙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鑰匙,他不期待特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週末全家快樂的去速食店吃早餐,我負責排隊點餐,先生和孩子則上樓找位子。我前面只站了一個人,心想五分鐘之內一定就可買到。沒想到服務生是位新手,頻頻出錯,眼看旁邊的幾排隊伍都移動得很快,比我晚到很久的客人都端著食物走了,而我前面的顧客卻一直不動。我開始不耐煩,等到終於輪到我時,我所要的其中幾樣東西又需等六分鐘。先生跑下來看個究,順便把一些點好的食物端上樓。我繼續站在櫃台前等候,看看錶,從進門到現在,己等了二十五分鐘,太離譜了吧!
我感到心跳有一點加速,對,是生氣的前兆。想想今天是和家人享受輕鬆假期的日子,怎可讓一位沒有經驗的服務生破壞心情呢?當下我做了個明確的決定,就是拒絕讓任何人或環境左右我的情緒,自己握住「快樂的鑰匙」。等服務生把漢堡遞給我時,我對他燦爛一笑說:「謝謝!」然後轉身以愉快的心情迎向家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這把快樂鑰匙又被塞在老闆手裡。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

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


當我們容忍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或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此時我們就把一重大的責任托給周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們快樂。我們似乎承認自己無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憐的任人宰割。這樣的人使別人不喜歡接近,甚至望而生畏。但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證嚴法師說「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你的鑰匙在那裡?在別人手中嗎?快去把它拿回來吧!
取材自互聯網

回目錄